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会员登录
提示

该资源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自有研究成果,请登录查看

【学界资讯】第四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在聊城大学顺利召开
2024-11-05

2024年11月2日,第四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在聊城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筹)主办,聊城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北冰洋研究中心、加勒比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聊城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1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群英荟萃,共话未来

 

11月2日上午,论坛在聊城大学辰晖楼三楼报告厅隆重开幕,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主持开幕式。

 

图片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主持开幕式)

 

校党委书记关延平强调,聊城大学始终牢记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校就开始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先行者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聊城大学在太平洋岛国研究、北冰洋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成为首批获批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高校。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单位,取得了系列荣誉,为“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落户聊城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关延平表示,聊城大学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并期待区域国别学这一战略性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片

(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致辞)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主席罗林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区域国别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区域国别学已成为一门关键学科。该学科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特定国家或区域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交流。聊城大学展现出前瞻性,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成立了专门的区域国别研究院,尤其是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特别强调了田野调查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罗林认为,青年学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锻炼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融入全球学术界。他期望通过这类论坛,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携手构建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努力开启区域国别研究的新篇章,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片

(罗林教授致辞)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在致辞中,讲解了区域国别学学科从建设到发展的路径,介绍了当今区域国别研究的前沿成果,特别强调了区域国别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对聊城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指出,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校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对当今高等院校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将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地方高校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与对象国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我国地方政府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学研企政”一体化模式,使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将给高校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同时,科研单位应将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去引才、育才、炼才、成才,研究团队应做好长期扎根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应推出相关政策扶持本地高校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对博物馆、图书馆、海外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进行投入与支持。

 

图片

(刘鸿武教授致辞)

 

白成林表示,聊城大学继承了山东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拥有50年独立办学历史。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已建立起“环太平洋”区域国别研究框架。未来,聊城大学将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初心,承担使命,以服务国家大局为重,不断强化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

 

学术研讨:深度交流,共谋发展

 

引领性发言环节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秘书长陈杰教授主持。

 

图片

(高盟秘书长陈杰教授)

 

刘鸿武教授以“谈谈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的‘十大职业素养’”为题,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的职业素养和领导力,从“才、学、识、德、勤、体、人、才、物、名”十个方面,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领导者应具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学校学科建设。

 

图片

(刘鸿武教授进行引领性发言)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则从学术角度出发,就“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动态及构建路径”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探讨了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与会者提供了区域国别学科研究的新视角,这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刘昌明教授引领性发言)

 

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两部分,由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陈德正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颖教授主持。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陈德正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图片

(张颖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泰山学院副校长张守凤教授以“博采众长,多方联动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实践分享”为议题,深入探讨了冰岛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杨成教授则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围绕“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视阈下的田野工作及田野育人路径选择”,探讨了田野工作及田野育人的路径选择,强调了田野工作从学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的必要性,不仅需要做到从殿堂到田野的场域下沉,还需要从文本到田野的重心下沉,从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多个方面,他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为例,为区域国别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处处长、中东研究所所长、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韩志斌教授以“文明交往论与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一体三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为议题,介绍了“文明交往论”的概念,并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区域国别研究院等为例,分享了西北大学在区域国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民族》杂志编辑部主任刘泓强调了推进世界民族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将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个案借鉴。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教授聚焦于技术层面,他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构想。李远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工具。湖南师范大学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教授从政策角度出发,论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资政属性,他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熊李力教授就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国别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图片

(张守凤教授主旨报告)

 

图片

(韩志斌教授主旨报告)

 

图片

(刘泓主任主旨报告)

 

图片

(李远教授主旨报告)

 

图片

(滕建群教授主旨报告)

 

图片

(熊李力教授主旨报告)

 

分组讨论:多角度探讨,激发新思维

 

11月2日下午,论坛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环节涵盖了太平洋岛国研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AI技术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多个议题。专家学者们在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会议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例如,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陈靓教授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逻辑及学科主体性”议题中,提出了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新逻辑和学科发展的新路径。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梁育填教授则在“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议题中,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扩张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区域国别研究如何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区域国别学科的理解,也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案例。

 

图片

(陈靓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图片

(梁育填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圆桌讨论:汇聚智慧,共商大计

 

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由陈杰教授主持,邀请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才教授王战、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陈靓教授等10余名专家学者,就“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的译名问题”和“区域国别学专题馆藏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译名问题上,不同学科的与会专家强调了统一译名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大家就区域国别学专题馆藏(图书馆馆藏、博物馆馆藏)建设问题取得了高度共识。

 

图片

(圆桌讨论)

 

闭幕式: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闭幕式上,《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基础竞争力评价报告(2022-2023)》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团队历经一年左右时间研发,是国内交叉学科门类首个学科评价报告。该报告基于学科评价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结合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点,科学设定多级评价指标,对进入《中国区域国别学年鉴》(首辑)的高校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基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期待实现“以评促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少峰教授进行闭幕致辞,总结了论坛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区域国别学科研究和合作寄予厚望。赵少峰教授对各位专家代表从全国各地前往聊城大学参会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知至关重要,区域国别学的研究缩短了我们与世界交双向奔赴的距离。区域国别学不仅是大国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学科。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为国家的对外关系提供精确的学术支持和决策咨询变得极为关键。只有深刻理解世界,我们才能有效地回应“世界之问”。

 

图片

(《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基础竞争力评价报告(2022-2023)》发布)

 

图片

(陈杰教授主持闭幕式)

 

图片

(赵少峰教授闭幕致辞)

 

第四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为区域国别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国区域国别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供稿)

 

文章来源: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