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会员登录
提示

该资源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自有研究成果,请登录查看

清华大学杨秀:这一全球局势下,中国怎么做?
2024-09-06

 

编者按:近年来,全球各国在绿色低碳领域产业、贸易、技术、标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出席明德战略对话2024时讲到,气候变化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图片

很荣幸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战略对话这么高端的平台,有机会和各位专家进行交流。今天的题目很大,我想结合自己最熟悉的领域的具体实践分享一些思考。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的挑战变成现实的危机。当前,气候变化成为非传统安全,是新的外交议题,对国际地缘政治、产业竞争和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影响。因此,气候变化也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今天会议的主题叫“新形势和新任务”,我结合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形势、国内挑战和新任务简要分享自己的观点。

01

全球新形势

●●全球各国已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科学共识和政治共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确立了各方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现在谈判的目的不是“要不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而是各方集中围绕“谁减排、减多少、怎么减”等核心问题展开博弈,减排节奏、减排力度和分工方面的争议,方向是明确的,权衡的是路径。

●●各方结合国情积极行动,主要经济体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大同小异,在减排措施与技术部署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地缘冲突、选举政治、经济放缓、能源粮食短缺等眼前的挑战,在实现气候行动目标过程中,政策的节奏、力度有所调整,但是低碳零碳转型创新的世界大趋势没有变化。

●●在气候变化领域,各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绿色低碳转型创新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在这一领域产业、贸易、技术、标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很多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工程模式也不完善,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解决的,合作前景也很广阔。

今天的多位专家提到国家差异,环顾世界,我们找不到两个政体完全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是结合自己的文化、国情和目标,特殊的挑战,在全球共同发展中找自己的路。

02

中国怎么做?

在这样的全球局势下,中国怎么做?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努力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和引领者,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而言,既有进展,又有困难,喜忧参半。

●●能源和碳排放增长超预期,在这么大的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实现达峰没有先例。能耗和碳强度持续下降,但是总量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一次能耗增加了7亿吨标准煤,12亿吨CO2,增速超过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6亿千瓦,在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同时化石能源也快速增长,煤炭增长了10%。

●●不同行业间的达峰形势差异大。部分重点行业已经达峰:钢铁、水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建筑趋缓已经见顶;石化和电力行业增速依然较高,近期批复新建项目。产业结构转型乏力,部分地区依然依靠高能耗行业拉动经济发展。

●●面向碳中和的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的制造能力强、有利于减碳技术降成本、提效率,但是缺少突破性、颠覆性创新。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但也成为了国际贸易单边机制的规则约束,CBAM、CSDDD就是典型的例子。

 

03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中全会提出了多条改革措施,在过去十几年以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推动了绿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未来几十年,将以双碳目标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制度建设,三中全会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以碳总量目标为核心,形成制度体系,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落实、法律法规、市场机制外,正在建设行业、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碳核算体系,逐步提高数据的透明度、时效性和可信度。

●●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战略。以非化石能源发展比例目标为牵引,加速能源体系转型。中国已经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5%、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的目标。特别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系统,2023年电力装机容量比2020年增加了33%,未来将实现电气化率从16%增长到60%以上,这是整个能源供应、输配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化。

●●推动科技创新,关注交叉融合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发挥各方智慧,调动各方资源,共同行动。气候变化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新议题,是当前中美关系中几乎是唯一能在高层达成共识、推进合作的议题。

气候变化之外,还有诸多全球共同挑战,安全、环境、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等……我相信中国在走好自己道路的同时,也能为全球提供支持和智慧。

最后,作为来自高校智库的学者,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各位专家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样的机会非常重要,理不辨不明,感谢人民大学明德对话,期待更多的互动和联谊,思想文化的交流,甚至是观点的碰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