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寒溪,专职研究员,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1988-1995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得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0-2004年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学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国际关系专业)。2006年-2009年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外交学系主任。2014年4月至今,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兼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多次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教学奖。 研究方向:中国外交、美国的东亚政策。
专著
1.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James Dougherty, Robert Pfaltzgraff, Jr.著,与阎学通等人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 《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Christopher Hill著,与唐小松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建构地区制度: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的作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论文
1. 《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第5-11页;全文收录于陈燕,刘东平主编:《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73-84页。
2. 《“东盟方式”与东盟地区一体化》,《当代亚太》2002年第12期,第47-51页。
3. 《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第33-38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5期。
4. 《此“盟”彼“盟”各不同——东盟和欧盟的地区一体化比较》,《世界知识》2003年第7期,第28-29页。
5. 《论国际关系学的特点及其科学性问题——兼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与前景》,《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8-11页。
6. 《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当代亚太》2005年第4期,第37-42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8期。
7. 《东亚的合作安全》,阎学通,金德湘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65-403页。
8. 《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31-35页。
9.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第2作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26-3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6年第8期。
10. 《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第2作者),《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第1-30页。
11. 《论华尔兹纲领的硬核与问题转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第26-32页。
12. 《防御性战略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第1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18卷第6期,第78-81页。
13. 《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第1作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第49-57页。
14.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hinese Red Cross Legisl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2, 2008, pp. 73-108.
15. 《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当代亚太》2008年第4期,第143-158页。
16. 《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评估——一种理性主义视角》,《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第88-94页。
17. 《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12期,第30-36页。
18.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46-50页;
19.《国际政治结构:概念的批判》(第1作者),《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第63-71页。
20. 《论奥巴马政府的对日政策》(第1作者),《战略决策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15页。科研项目 2006年-2007年主持并完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课题《中国的第二轨道外交政策研究》; 2005年至今,参与肖刚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先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