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俊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年3月 进院时间:2009年7月 民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博士 职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东北亚地区安全(侧重朝鲜半岛)、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掌握外语:英语 电话:010-64039035 传真:010-64063041 电子邮件:jswang@cass.org.cn
专著
1、《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繁体字版于2010年9月于台湾渤海堂文化公司出版)。
译著
1、约翰·米勒著:《残留的战争》(The Remnants of War)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另外,参与翻译《政治与外交:美国、中国、日本与大国关系管理》(赵全胜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承担一半翻译量),《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郝雨凡、林甦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翻译第一章)等著作。
论文
一、东北亚地区安全
1、《东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区域内双边安全关系为视角》,载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2、《“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以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为例》,载于《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中美双领导体制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失衡与秩序重建》,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
4、《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
二、朝鲜半岛问题
1、《1979 ~2012 年中国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状况———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14 年第2 期。
2、《战争阴云笼罩的2013年朝鲜半岛局势》,载于《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4)》(李向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版。
3、《冷战后中国的对朝政策:美国的解读与分歧》,载于《东北亚论坛》 2013年第4期。
4、《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战略缺失与敌意螺旋的形成》,载于《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9期。
5、《“第三条道路”与朴槿惠政府对朝政策走向》,载于《当代韩国》2013年第1期。
6、《朝鲜弃核:来自乌克兰与南非弃核的经验》,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3年第1期。
7、《如履薄冰的朝鲜半岛局势》,载于《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3)》(李向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版。
8、《“食利性收益”扩大与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局的稳定》,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4月号(第二作者为韩国学者)。
9、《当前朝核危机共同管理的出路》,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冬季号。主要内容被教育部选用,并被评为“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
10、 《中国在朝核问题共同管理上的影响力探析》,载于《领导科学》2009年第32期。主要观点在韩国政治学年会2008年9月主办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韩国”国际研讨会上宣讲。
11、《中韩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08年春季号。
12、《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中国角色:总结与反思》,载于《领导科学》(理论版)2007年第6期。
三、中国周边战略与外交战略
1、《“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周边战略》,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中国全球角色的确立——兼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载于《太平洋学报 》2014年第5期。
3、《提升与周边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蒙古国》,载于《两岸关系》2014年第10期。
4、《中国周边战略建构:环境?目标?手段?能力》,载于《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5、《中美“信任赤字”问题再探: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局为视角》,载于《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6、《战略环境变迁与国家利益界定:中国国际角色的思维革新》,载于《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7、《亚太地区形势与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动向与认知取向》,载于《20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一作者为张小劲教授)。
8、《世界大国与战略环境:中国国际角色的新课题》,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主要内容被刊登于 Geopolitics on Chinese Terms, i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Pp7-8.
9、《外交战略、角色选择和中国与发展国家的关系》,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冬季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课题”结项论文)。
10、《国内政治与中国外交:“半自主”的社会因素》,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4月份。
11、《中国当前的国际角色评估:实力?定位?认知》,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春季号。
12、《理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视角》,载于《第五届全国高校政治科学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四、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体系研究
1、《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载于:高飞主编,《和谐世界与君子国家:关于国际体系与中国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2、《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演进机理分析》,《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为第二作者)
3、《“国际危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项概念史的考察》,《浙江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03期 。(第一作者)
4、《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载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评价国际关系理论积累与进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观点在2006年举办的第二届博士生论坛上宣讲。并被《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发表。
5、《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6、《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2月(总第137期)刊用。
7、《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以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为例》,《人大国际评论》2005年第2期。
9、《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人大国际评论》(院刊)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