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lMcWO4ty8NlSN-Qlk67QGQ
9月9日-11日,研讨班学员前往长岛国际零碳岛实习调研,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德正教授、人才培训部部长陈永金教授和研究员魏振达博士陪同学员实习调研。2018年,长岛获批复成为中国首个“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高标准推进海岛保护,探索为全球有人居住岛屿提供绿色低碳发展的可复制方案,长岛确立了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的战略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长岛依托由三位院士领衔的顶尖科研团队,围绕碳汇本底评估、增汇技术路径、清洁能源替代、减污降碳协同、零碳旅游模式、碳交易机制、绿色金融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八大核心方向开展了系统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基于研究成果,长岛科学编制并出台了《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及相应的行动方案,为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9月10日,本次研讨班的协办单位——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管委会组织学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主题,开展了一次系统全面的实地调研活动,深入体验和总结了长岛在推进生态保护、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第一站:地埋式污水处理站。长岛综试区投入1.5亿元建1处城区污水处理厂与41处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日处理1.4万吨,排水达一级A标准。其中展馆南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较典型,城区17处地埋式处理站日处理9100吨,西三乡、北五岛26处日处理1720吨。2020年、2022年分别投资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与开展再生水利用工程,节约资源、改善水生态。
第二站:黄渤海交汇处。黄渤海交汇处位于烟台市长岛综试区南长山岛的林海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公园南端“长山尾”为黄渤海交汇处,有独特自然景观与界碑。近年来长岛实施林业生态治理,林木绿化率达60%,这里也是观海、观潮、观日出日落的佳地。
第三站:孙家村零碳社区。孙家村通过“海草床”“海藻场”生态修复、“集鱼增汇”模式及零碳民宿建设推进零碳社区建设。修复项目形成4700亩养护示范区,提升渔业资源与固碳量,获首例相关碳汇贷;零碳社区改造投入197万元,打造多体系展示平台;零碳民宿选取11户,建立16项标准体系,实现节电节水减排。
第四站:长岛裸露山体治理。2019年至今,长岛投入9578.75万元,通过多种措施治理47处裸露山体,面积218598平方米。消除地质安全隐患与视觉污染,提升地质和生态环境,为生态保护、零碳岛建设提供支撑。
第五站:新能源供暖法院站。2018年长岛实施城区“煤改电”供暖改造,2019年起投资2.2亿元升级改造并优化供暖布局,2020年新建3个供热站。目前城区有22个新能源供热站,覆盖107万平方米,实际供暖60万平方米,每年节煤超2万吨,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六站:零碳公园。瀛洲游园项目投资约400万元,塑造地形与下沉绿地,融入海绵理念与零碳元素。零碳方面设光伏智能座椅、太阳能灯具等;海绵城市方面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还设海绵科普展示区。
第七站:零碳宾馆。零碳宾馆项目投资300万元,融合多种要素打造综合示范场景,围绕局域微电网、智能化节能改造、管理平台部署提升,年发电17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0吨。
第八站:海水淡化站。1999年长岛建1000吨/日海水淡化工程,2018年扩容至2000吨/日。2019年在8处海岛新建9处总规模5200吨/日的淡化站。目前全区有16处淡化站,日处理8715吨,实现有居民岛海水淡化全覆盖。
第九站:零碳港口。零碳港口规划在长岛港建筑屋顶建光伏,停车场建光伏车棚与充电桩,补充光伏风雨长廊,光伏装机1470千瓦。项目投资750万元,每年节能量约220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140吨。
第十站:长岛新人民医院零碳设施。新人民医院投资3.3亿元,按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应用多种节能与海绵城市技术;微网与分布式能源设施项目投资460万元,年发电72.7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70吨;低碳道路项目铺设聚氨酯路面,减少能耗与碳排放。
第十一站:零碳垃圾处置基地。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投资6500万元,2022年开工,2024年3月运营,分两个区域,设四个车间与八套系统。2024年处置各类垃圾,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30%。
第十二站:九丈崖。九丈崖位于北长山岛西北角,平均海拔69.7米,由亿年前沉积岩组成,岩石易风化形成独特崖体与礁石景观,是中国海蚀崖中一绝,也是长岛早期开发的旅游景点。
第十三站:零碳长廊。零碳长廊投资约650万元,改造面积约1000平方米,增设3处观景平台。通过设光伏步道、光伏智能座椅、光伏展示广告牌实现“零碳”,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体验。
9月10日晚,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张晓黎教授作了《零碳岛建设的原则与技术路径》的分享报告。张晓黎教授系统阐述了零碳海岛建设的核心理念与路径,强调通过“减排+增汇”实现碳平衡,涵盖可再生能源利用、循环经济、绿色交通、低碳建筑与生态系统修复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如丹麦萨姆索岛、中国长岛、大陈岛等),展示零碳海岛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中的实践成效,指出当前面临的技术、资金与政策挑战,提出以协同治理、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推动岛屿绿色低碳转型的未来方向。
https://mp.weixin.qq.com/s/lMcWO4ty8NlSN-Qlk67QGQ
9月11日晚,研讨班学员返回聊城,体验黄河文化主题舞台剧《大河上下》。《大河上下》以黄河为魂,以历史为脉,以人文为情,通过一场波澜壮阔的舞台史诗,全方位演绎黄河所蕴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盛与精神之伟,旨在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凝聚国民情感,激励当代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黄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研讨班学员纷纷表示,这场演出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国人民与民族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