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省内外多所高校学者共同编著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聊城大学区别国别学研究实践的总结,意味着聊城大学在高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上走在了前列,而且为进一步提高聊城乃至山东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深化与世界各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一书由聊城大学原校长、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原主任、现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蔡先金担任总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任学术指导,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德正和曾担任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的徐祗朋任执行主编。
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系统阐述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发展脉络与研究方法,为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全书共13章,45万字,从学科定位、基本概念、地缘关系等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路径与内容体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明确提出区域国别学具有“三性”定位——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国之学”,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大学之学”,更是促进文明互鉴的“共同体之学”。
聊城大学始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全力发挥高校智库的功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正日益凸显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战略意义。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被确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标志着该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书立足中国视角,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应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书中指出,新时代的区域国别学建设需统筹学术性与应用性、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编纂也得到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该中心作为专注于太平洋岛国气候变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前沿数据,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被誉为“两河明珠”的聊城市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心建设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更可喜的是,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参与了本书撰写,其中梁甲瑞、倪凯、倪鹏等三位聊城大学教师均为“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入选专家。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是国内首家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2021年1月和2024年5月,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评估中,均荣获“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称号。2021年10月21日,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将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写入《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联合声明》。该中心于2022年4月28日正式启用,由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山东省政府三方共同建设,落户在聊城,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聊城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聊城大学负责日常运行,办公机构设在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