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治理

 

在疫情之下,太平洋岛国民众重新从太平洋岛国传统海洋文化,即物质资源、制度资源和精神资源中获得了生存之道。

图片

 

原文:发挥传统海洋文化的韧性

作者 |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吕俊昌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生    梁若凡

图片 | 网络

 

新西兰太平洋研究与政策中心2021年针对太平洋岛国民众的一份调查和研究显示,在新冠疫情中,太平洋岛民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并未受到根本影响。这是为何呢?在疫情之下,失去国外市场支持后的岛民依靠何种生计呢?答案便是他们重新从太平洋岛国传统海洋文化,即物质资源、制度资源和精神资源中获得了生存之道。

 

· 传统海洋资源与技能提供物质保障 ·

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提供了岛国居民生存的物质保障,抵消了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打击,人们充分利用自然丰饶的海洋和陆地来提供食物,其中包括人们返回捕鱼业,借助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原始捕鱼技能进行作业,以及部分居民重返土地种植业,以便养活在城市地区的自己和他人。在新冠疫情下,暂时性的失业使民众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这些空闲时间提供了年轻岛民跟老一辈学习和训练传统技能的机会,从而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有所收获,进而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

 

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民众这种将传统知识与技能作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策略,并非灵光一现的应急之策,而是根植于岛民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历史上看,该地区频繁经受极端天气事件、海啸、地震、火山等自然环境冲击。几代人以来,应对变化的策略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周期之中。例如,在遭受热带气旋帕姆(2015年)和哈罗德(2020年)的破坏性影响之后,村民们就选择依靠种植传统作物,利用海洋获取各种食物,建造更加适合海洋环境的建筑物。

图片

 

 

· 传统海洋社会习俗与制度提供精神支持 ·

与传统生计方式相辅相成的是岛国传统习俗与制度,这些在精神层面支持着民众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福祉,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制度的韧性与岛民的适应性。

 

通过与邻居、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岛民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重获力量。在萨摩亚存在瓦伊·纽(Vai Niu,字面意思是“椰子水”)的理念,强调将个人置于与家庭、村庄、国家、世界的关系中来理解个人的角色,认为个人的才能是用于造福整体的,而集体利益需要有才能的个人和权威来维护,主张发挥关系、集体在规划和适应方面的作用。

 

再以斐济为例,传统的“克里克里”(ke rekere)习俗在疫情困境中被更充分地履行和传承,为斐济岛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支持。“克里克里”是求借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同族人“求借”的合法的风俗习惯。在新冠疫情时期,上述制度与习俗就升华为整个岛屿国家的集体精神准则,促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更为纵深和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成员在传统风俗与制度的约束下行动,本身受社会习俗和制度所支配;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特殊时期社会运行的有条不紊,甚至促成比疫情前时代更为团结的社会状态。

图片

 

除此之外,传统的习俗“索莱瓦基”(Solevaki,意为相互协作)已经在斐济珊瑚海岸旅游中心复活,在这里人们为村庄或部落的集体利益工作而不求个人回报,这是因为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义务一起工作,共谋福利。这些传统方式加强了亲属关系,也构筑了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本”。

 

· 人海相依的文化自觉 ·

“海洋即家园,”太平洋岛国著名学者豪欧法强调,“海洋定义了太平洋岛民之前以及未来的身份。自从岛民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生活以来,他们就利用航海、船舶设计和建造方面的知识,将海洋视为自己的家园,并开发了可用于治理海洋及其资源的社会和文化体系。”在此观念基础上,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居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治理方式,它强调“人海相依”,即双方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关系。面对疫情,这种治理模式体现为能动地发挥传统海洋知识的力量,依靠广袤海洋给予岛屿居民丰富资源,通过土著世代积累的海洋技能,平稳渡过各种灾害以及新冠疫情下的生存难关。海洋也意味着海啸、台风等可能的自然灾害,正因此,他们始终对海洋、自然保持警惕,反思行为模式是否因违背了自然而遭受惩罚。

 

例如,岛民实施了基于本土知识的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适度管理的教育计划,2022年7月在帕劳召开本土知识交流会,来自夏威夷、关岛、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地的岛民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当地渔业社区尝试采取渔堰的方式在近岸捕捞远洋鱼类,传统水产养殖更加注重保障食物安全等,由此形成岛民主导的资源管理方式。另外,太平洋岛国政府都利用传统知识和传统资源来推动海洋资源的共同管理。萨摩亚人的生活方式的原则仍然影响着决策的制定,特别是aiga(大家庭)的作用,传统的村庄委员会和土地管理机制使萨摩亚能够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侵蚀居住环境的问题,及时搬迁,减少损失。

图片

 

· 传统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总之,新冠疫情对太平洋岛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也促使岛民反思与利用自身的传统,为传统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岛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然而在疫情之下,岛国传统海洋文化所展示的韧性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发展不存在挑战。2019年“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非遗事务负责人圆桌会议”的与会者纷纷表示对太平洋珍贵“精神记忆和经验”的留恋,比如,航海知识与经验、村落信仰与仪式、独木舟制作工艺、口头传说与神话、热带房屋建筑风格以及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不断式微。而环顾世界,似乎太平洋岛国的上述遭遇也并非个案。回顾历史,西方殖民的伤痛、工业资本入侵导致的资源过度开发恐怕难辞其咎。正因此,2022年7月发布的《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年战略》提出,“珍视太平洋地区的多样性和遗产,寻求一个包容的未来,让我们的信仰、文化价值和传统知识得到尊重和保护”。在后疫情时代,岛国人民仍需探索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之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